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推福利书库

第21章

英国鬼子咆哮如雷,中国大员脸上无光,可是下边人是照章办事,也不好太过追究。

于是只好在英国人的强烈要求下修改章程:&ldo;合约各国公使、水陆提督、领事官等为国家之电音往来,均作一等电报,仍照四等电报核算报资&rdo;,&ldo;皆照中国一等官报看待&rdo;,&ldo;按照投报之先后次第发递&rdo;,这个事才算最后了结。

对付洋鬼子是这样,对付本国的官府股东们也往往啧有烦言。

按照电报局设立之初的章程,一等官报是免费发送的。

平时还好,中法战争期间,羽书如雪,战报频繁往来,大大影响了普通收费电报的投递。

电报局商董谢家福等人于是代表江浙闽粤各地商人频频上书,希望政府能将头等官报&ldo;核发现资&rdo;,官司扯皮了一年半,最后在李鸿章的调停下,规定了只有中央各部和各省的督抚将军才有权利发送一等官报,而且从今往后,开始采用一等官报一年免费、次年半价这样的模式轮流收费,这样才算堵住了股东们的嘴。

这些钻进了钱眼的家伙如此不上路,自然让上边的大佬很不开心,再加上这个行当的确是获利丰厚,又让人眼红不已。

所以洋务派的泰山北斗李鸿章刚死,第二年接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就奏明朝廷,希望将电报收归国有,并很快获得了批准,袁世凯也随即被任命为电政大臣。

股东们虽然不甘心,但是胳膊扭不过大腿,也只好认了。

可是既然说是要&ldo;收赎商股&rdo;,这个价钱应该怎么定呢?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,官商两方争得面红耳赤。

官方认为,这些年你们已经挣了不少红利了,票面价值100元的股票最多只能支付180元;而商人们拿出上一年的账簿,说现在光账面上的资产就有500多万元,平均下来,一股不能少于240元才对。

争来争去,大腿还是比胳膊粗,最后的赎买价格,就敲定在180元。

借着收归国有一事,袁世凯入主电报总局,盛宣怀退避三舍。

不过毕竟电报总局是盛宣怀、郑观应、经元善等人一手打造,他们的势力已经浸透在电报总局中了。

北洋、洋务、商人各派别互相勾心斗角,这个情况到了成立邮传部后,也没有多少好转。

公元1906年11月6日(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),清政府批准成立邮传部,主管有尚书(后期改称大臣、正首领)一人,侍郎(后期改称副大臣)分左右侍郎各一人。

电报总局合入邮传部成为电政司,设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、小京官等职位,其中主管级的郎中和员外郎每年薪俸可以达到160两,比起其他部的官员来说是相当优厚的。

舆论的控制管理,是邮传部电政司的一大职能。

清末时人为了扩大舆论影响,往往采用电报与报纸相结合的方法,有什么大的新闻事件就发私密电报或者公开通电,然后报纸予以转载,这种方法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让信息传遍全国,在清末很是兴盛了一段时间。

比如1882年1月14日,也就是大陆首条电报线路津沪线对公众开通的第2天,上海《申报》在天津的&ldo;访友&rdo;(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特约记者)就利用电报发回了一篇有关清廷查办渎职官员的报道报道,并在16日刊发,这就是写入中国新闻史的&ldo;由报社记者亲自排发的、最早的一条新闻专电&rdo;。

深明电报作用的《申报》还连续5天在头版刊登广告,称本报将&ldo;不吝重资&rdo;,利用电报刊登最新的重要消息。

自此以后,借助电报的传播速度,报业在国民舆论影响力方面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了。

大清的官员们对电报的正面价值,表现的很迟钝,恰好相反的是,他们对电报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,却十分敏锐。

沈葆桢曾经致函总理衙门说:&ldo;查外洋之轮船,捷于中国之邮递。

一切公事已形制肘。

若再任其设立铜线,则千里而遥,瞬息可通,更难保不于新闻纸中造作谣言,以骇视听。

相邻小说
GL十八线小说家和读者的爱情故事  重生豪门密爱  夏日晴空  午夜灵异手册  汉末天子  情悬一线  朕的男妃又双叒怀孕了  情生意动  穿越之农女有毒  清末那几年:一幕未散场的潜伏传奇  [清穿同人]成为皇上白月光后  灵异监查社之五四林  湘西航班  夫人难为(穿书)  谈恋爱不如学习  崩坏:起源  我在江湖  男主和男配们的修罗场[快穿]  唯愿余生不相见  我继承了一家反派孤儿院